“大王,负剑!” 听到侍从的惊呼,嬴政才猛然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背后挂着的佩剑没有带好。他迅速将剑甩到背后,拔出剑来,一刀砍下了荆轲的左腿,战国时期的剑客荆轲,最终未能完成刺杀,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这个故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在这段传奇中,荆轲的剑术是六国间数一数二的,秦王嬴政身材高大,体力过人,亦绝不甘示弱。两人激烈对决,可为何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他们竟然追逐于柱子之间,打了半天也未分胜负?
那么,荆轲的同伴去哪了?秦王的侍从为何大声喊叫,却没有上前帮忙?荆轲为何会失败?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耐人寻味。
事实上,荆轲并非生于燕国。他的祖先原是齐国的后裔,但因为齐国政权的腐败与荒淫无道,士族与官员纷纷被排挤,最后家族不得不流亡。荆轲出生时,家族已迁居卫国。荆轲自幼便钟情书籍与剑术,在得知家族的过往后,心中燃起了恢复家族荣光的梦想。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苦练兵法与剑术,期望能通过进入朝廷实现理想。他曾将自己的抱负和复仇计划倾诉给卫元君,渴望得到重用。然而,卫元君并未予以支持,这让荆轲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挫败。面对自己能力和计划的被忽视,荆轲心生迷茫,感到一切似乎都无望。
展开剩余76%不甘心一辈子都这样平庸度日,荆轲决定离开故土,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就在他途径榆次时,他遇到了同样爱剑的盖聂大师,两人因剑术一番切磋而产生了共鸣。然而,谈到一半,两人却发生了争执,盖聂对他言辞激烈,荆轲瞬间愣住了,心生恐惧,不敢再继续下去,匆匆驾车离开。见他如此退缩,盖聂心中已然认定荆轲是个胆小无勇之人,也不再挽留他。
事实上,荆轲正如盖聂所说,内心深处缺乏自信和勇气,这种不安感时常主宰着他的行动。后来,在邯郸与鲁勾践发生争执时,荆轲竟然也因害怕而握剑逃离。这使得荆轲注定难以成就大事,面对那些英勇的剑客,他总是选择回避。然而,命运总是让他在关键时刻遇到不一样的人。到达燕国后,荆轲结识了一个杀狗的贩子和一名叫高渐离的乐师,三人性格各异,但却奇妙地成了朋友。高渐离擅长音乐,而贩子则以杀狗为生,三人一起谈论江湖,喝酒作乐,时常吸引路人围观。看似不合常理的组合,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燕国的这段时光,荆轲的性格逐渐沉稳下来,他与高渐离相处时常能汲取对方的优点,心志也变得坚定起来。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周游四方,结识更多有抱负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智勇双全的田光,两人深谈之后,相见恨晚,成为了知己。田光为他推荐了燕国太子丹,这使得荆轲的故事开始在燕国上层流传。
当时的战国局势混乱,秦始皇的吞并野心显露无遗,天下人都知道秦国的强大,而燕国的处境也日益危险。太子丹深知秦国的野心,心中惶恐,知道如果不采取措施,燕国迟早会被吞并。回国后,丹便开始寻找能帮助他抗敌之策。他与老师商议,然而细致琢磨后却无可行的对策。最终,他们想到了已隐退的田光,希望他能为燕国出谋划策。
然而,田光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声称自己力不从心,无法再担任大任。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荆轲身上,力荐他为丹的谋士,并且决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促成这段计划。田光的死,使荆轲和太子丹顺利会面。在交谈中,荆轲向丹诉说自己在秦国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局势的担忧,并表达了愿意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在荆轲思考如何回应时,秦军的大军已经攻破赵国都城,直逼燕国。丹抓住这个时机,决定借荆轲之剑刺杀秦王。为了确保刺杀计划的成功,丹让荆轲携带秦王的敌将樊於期的头颅,作为交换信任的筹码。樊於期在得知荆轲可以为他复仇后,毫不犹豫地自刎,以死报国。
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丹为荆轲打造了最锋利的匕首,涂上毒药,并安排了一名勇士秦舞阳陪伴荆轲同行。在出发前,高渐离为荆轲歌唱送别,二人踏上了刺杀之路。
到达秦国后,荆轲和秦舞阳假装投降,携带宝贝准备拜见秦王。秦王闻讯后,欣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答应亲自接见。可令他们意外的是,秦舞阳因过于紧张,被秦王身上的气势吓得浑身发抖,几乎无法言语。见状,荆轲无奈之下只得找借口将秦舞阳推到一旁,随即拿出樊於期的头颅,递给秦王。秦王见状,大为震惊,立即要求荆轲拿出地图。两人趴在案前,仔细研究着图纸,荆轲则趁机将匕首从图纸中掏出,一跃而起,朝着秦王猛砍。
然而,秦王反应极快,迅速避开了致命一击。接下来的追逐战开始了,秦王虽佩剑在身,但因剑太长,拔不出来,侍从们也因宫规不敢出手,无法帮忙。就在这时,一位药师紧急出手,将药箱丢出,击倒了荆轲,给秦王争取到了拔剑的时间。秦王抽出佩剑,一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鲜血如泉涌出。
荆轲此时明白计划已彻底失败,痛苦地抱着断腿大笑。侍从们接到秦王的命令后,蜂拥而上,将荆轲乱剑斩杀。而一直处于慌乱状态的秦舞阳,最终也被侍从们抓住,悲惨地被处决,身首异处。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平台选择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