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承诺远远不够!”
这话掷地有声,出自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欧盟气候行动委员胡克斯特拉之口,矛头直指中国。好家伙,这顶帽子扣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欧盟自己是什么环保先锋。
可谁能想到,几个小时后,一则新闻让整个会场都陷入一种微妙的尴尬。欧盟自己的新减排目标呢?还在内部扯皮,拿不出来,最后只能给世界人民打了个白条,承诺说咱们11月迪拜气候大会前一定补上。这脸打得,又快又响。
另一边,中国代表团在干嘛呢?没空吵架,直接甩出了2035年的详细气候目标:温室气体净排放在峰值基础上降7%到10%,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超过三成,风光发电的装机量更是要干到2020年的六倍以上。甚至有专业机构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峰值很可能在2025年就提前到来,比官方承诺的2030年,早了整整五年。
这已经不是在同一个层面讨论问题了。英国一家叫“碳简报”的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光是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碳排放就同比降了1.6%,而且这还是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一边是实打实的数据和行动计划,另一边是高高在上的指责和一张空头支票。
这出戏码,欧洲媒体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政客》新闻网的评论就没那么客气,直言“这完全是欧盟自己造成的耻辱”。平时把环保挂在嘴边,指点江山的欧洲政客们,一回到自己家,关起门来就为了怎么分蛋糕吵得不可开交。
德国惦记着自己的煤电,生怕关太快了影响能源安全;法国则拼命想保住核能的利益;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了新能源投资那点钱争执不休。说白了,别人家节能减排得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轮到自己掏钱出力了,谁都不想吃亏。胡克斯特拉在台上的声音越大,越显得欧盟内部的协调有多失败。
其实,吵了半天,背后真正的算盘,压根就不全是为了地球。任何国家搞生产,只要套上环保减排的枷锁,成本必然上升,竞争力就会受影响。欧盟这一手,与其说是为了气候,不如说是为了争夺未来的话语权和能源市场。
数据不会骗人。现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都在中国。2024年一年,中国新增的装机量,就相当于整个欧盟现有的总量。更别提中国企业近三年在海外砸了2100亿美元搞清洁能源项目,这手笔,比当年的“马歇尔计划”还大。当中国每小时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比某些国家一年装的还多时,这就不是竞争了,这是不同量级的较量。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想要实现自己的能源转型,在技术和设备上还严重依赖中国。全球60%的风力涡轮机和80%的太阳能电池板产能都攥在中国手里。这就形成了一个滑稽的场面:一个学生一边用着老师编的教材,一边大声批评老师教得不够快,可他自己的作业还没写完。
领导力这东西,从来不是靠谁嗓门大,而是看谁做得多。中国这条路走得很实在,话不多说,先干了再说。过去十年,碳排放强度降了超过三成四,现在市面上每卖出三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这个比例在欧盟是四分之一。
所以,联合国会议上那句响亮的指责,与其说是一次施压,不如说更像是一场自我安慰。当以前那个总爱“发号施令”的优等生,被自己定下的规矩套住手脚时,或许只能靠这种方式来找回一点存在感了。
只是,时代变了,这场绿色转型的剧本,究竟由谁来执笔呢?
配资平台选择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