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那纸上的墨水还没干透呢,真的。以色列坦克的履带印子,风都还没来得及吹平,一场新的风暴就已经在加沙的废墟里酝酿,然后,砰的一声,从内部炸开了。
这场景,谁都没想到。真的,谁都没。以色列的军队后脚刚走,也就几个钟头的功夫,哈马斯的人就涌了出来,像潮水。大概七千人,全副武装,就那么直接开进了以色列刚刚腾出来的西部和中部社区。这哪是什么权力真空,这根本就是一场剧本早就写好的王者归来,只是导演不是美国,也不是埃及。
他们回来了。这支重新集结的大军,动作快得吓人,几乎是瞬间就控制了局面。但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安抚人心?重建家园?想多了。第一件事,是一场冰冷、残酷、毫不留情的“大清算”。
停火才两天,就那么短短的48小时,加沙人权组织说,至少有10个人被公开处决了。罪名很简单,也很致命:“为以色列提供情报”。通敌者。这个词,像一把刀,扎在每个刚刚从炮火里爬出来的人心上,投下了一片比战争更让人窒息的阴影。
国际社会想的剧本可不是这样的。美国和埃及的计划里,以色列走了,该轮到远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上场了,他们来接管。再不济,组建一支国际维和部队也行啊。
可现实呢?现实是,PA的官员们可能连行李都还没收拾利索,国际部队那更是只存在于文件里的一个名词。哈马斯不一样,他们就像空气,无孔不入,以色列人前脚撤,他们后脚就填满了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废弃的街垒,每一个弹坑。
快,太快了。当天就宣布成立五个地区的“临时管理委员会”,直接把五位身经百战的旅长级指挥官,变成了“州长”。这些人可不是坐办公室的文官。一个比一个名头响,有的是在2021年“护墙行动”里打出威风的,有的,是在那迷宫一样的地道里让以色列军队头疼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的狠角色。现在,他们脱下军装,换上西装——也许没换,谁知道呢——开始管起了学校、医院、电力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在加沙城那条标志性的萨拉赫丁大街上,新上任的“北区州长”穆罕默德·阿布·沙马拉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让人心里发毛的话:“我们不是占领,是回家。”
但这个“家”,已经不是他们记忆里的样子了。清算“通敌者”的枪声还没彻底散去,另一场更混乱、更让人看不懂的战争,就在这片瓦砾之上爆发了。
停火才一天。加沙的好几个地方就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可这一次,枪口对准的不再是以色列士兵。是自己人。
在加沙市,哈马斯的部队把两个由当地大家族控制的区域围得水泄不通,想用武力把他们收编。在南边的汗尤尼斯,那更是打成了白热化。一个反对哈马斯的武装团体指挥官阿斯塔尔,甚至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喊话,像是在下战书:“致所有哈马斯的老鼠们:你们的地道被摧毁了,你们的权力不复存在。在为时已晚之前忏悔吧——从今天起就没有哈马斯了。”
撕裂,早就开始了。快两年的战火,早就把仇恨的种子种在了巴勒斯坦人自己心里。那些地方上的氏族武装觉得,就是哈马斯的强硬,才把以色列人毁灭性的报复招来的,可真打起来了,哈马斯又保不住平民。
更让他们过不去的一道坎是,战争那会儿,哈马斯就用“通敌”的罪名,杀过一些和以色列有过接触的氏族头面人物。旧恨加上新仇,这些地头蛇怎么可能还愿意听话。而在哈马斯眼里,这些氏族在战争里和以色列人“眉来眼去”,不清不楚,是必须拔掉的钉子。
这场混战有多残酷?一个年轻人的死,就是一个血淋淋的隐喻。哈马斯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官的儿子,穆罕默德·伊马德·阿克尔,就在和氏族武装的冲突里被打死了。这起悲剧,仿佛在告诉所有人,加沙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哈马斯为什么这么硬?宁愿冒着内战的风险也要把权力抓在手里?原因就一个:武器。
停火谈判桌上,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哈马斯的武装。埃及拿出的方案,白纸黑字写着,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然后呢?然后由约旦培训的5000名巴勒斯坦安全部队来接管。
哈马斯政治局的成员胡萨姆·巴德兰,停火第二天就给了个干脆的答复:“人质可以谈,重建资金也能谈,但武器是我们的生命线。”
这话传到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气得在电视上对着镜头咆哮:“没有去军事化,就没有和平!”
这不是赌气。这是十几年血泪换来的教训。2007年他们拿下加沙,换来的是什么?以色列和西方的全面封锁。他们比谁都清楚,枪一放下,就什么筹码都没了,任人宰割。更何况,加沙那地方,失业率高达60%,哈马斯的军事组织本身就解决了成千上万年轻人的饭碗,给了他们薪水和一种身份。这要是解散了,这股巨大的力量会去哪?天知道,说不定第一个就反了。
而以色列的恐惧,也同样真实。摩萨德的评估报告说,哈马斯手里还有超过3万枚火箭弹,其中至少十分之一能打到特拉维夫。更让以色列军方睡不着觉的,是那张埋在地下20米深,纵横交错的“蜘蛛网”——地道。2023年的“阿克萨洪水”,哈马斯就是从地道里钻出来的,那场1400人死亡的惨剧,以色列人忘不了。所以内塔尼亚胡才一遍遍地说:“哈马斯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以色列的生存威胁。”
你看,这就是个死结。根本解不开。所谓的“停火”,成了一种摇摇欲坠的危险平衡。哈马斯的“州长”们在市政厅里开会,以色列的F-35战斗机就在他们头顶盘旋。10月12日,以色列就以“摧毁哈马斯据点”的名义,对加沙中部发动了三次空袭,伤了12个平民。哈马斯呢?立马就射了几枚火箭弹回去。
就在加沙内部打成一锅粥,外面还时不时挨炸的时候,一场被全世界寄予厚望的“和平峰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
10月13日,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要去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开个会,特朗普和塞西共同主持。全世界都盯着呢,指望他们能给加沙画出一张未来的路线图。
可这峰会,看着更像是个吵架的地方。美国的计划没变,核心就一条:哈马斯必须先放下武器,不然一分钱重建资金都别想看见。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放狠话:“如果哈马斯不合作,加沙将陷入比战争更可怕的地狱。”
阿拉伯国家可不吃这套。沙特和卡塔尔说得很明白,重建的钱怎么用,得巴勒斯坦人自己说了算,轮不到美国和以色列指手画脚。
哈马斯是没被请上桌,但他们的动作,已经提前给这场谈判定了调子。峰会开之前三天,他们突然宣布,要放20个以色列人质。
这一手太高了。胡萝卜加大棒。他们还特意强调:“这是善意的表示,不代表我们放弃原则。”好了,现在皮球踢给了以色列:你要是接了人质,不就等于间接承认了哈马斯的谈判地位?你要是不接,怎么跟国内那些急疯了的人质家属交代?
在这场大国博弈、派系厮杀的乱局里,最无助的,永远是那些普通人。
五十万流离失所的人,在停火后开始往家走。可家呢?家已经没了,只剩下一片片望不到头的废墟。医院里塞满了伤员,学校里的孩子,只能在帐篷里上课。
国际救援组织算了一笔账,说加沙重建,至少要500亿美元。可现在各方承诺的钱,连10%都不到。更要命的是,以色列还死死地控制着加沙的领空、海岸线和绝大部分边境口岸。意思就是,就算有钱,盖房子的水泥钢筋,随时都可能被卡住,运不进来。
停火,从来就不是结束。它只是揭开了下一轮游戏的序幕。当哈马斯的七千大军在废墟上巡逻,当以色列的战机在天空上盘旋,当各国外交官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加沙的命运,就那么悬在半空中,风一吹,就摇摇欲坠。
配资平台选择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